今年公布的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六项美食制作技艺赫然在列。这些美食,或曾风靡街头巷尾,或令游客流连忘返,或承载着千年传统文化,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瑰宝。
无论是地胆头鸡汤的药膳传奇,还是海南煎堆的节庆记忆;从东坡生蚝的文化底蕴,到海南椰子鸡的清新风味,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一段文化的传承。
地胆头鸡汤 沸腾三百年的渔舟唱晚
今年刚过60岁的许明详,不仅是地胆头鸡汤的制作大师,也曾见证了这道美食风靡海口及整个海岛的辉煌历程。
“当时,海口大大小小的地胆头鸡汤店有600多家,加上传播到其他市县的,全省有超千家。”许明祥说。南沙路上的新得利地胆头鸡汤店,是许明祥开设了32年的老店。上世纪90年代,当年不到30岁的他,从父亲手里学来地胆头鸡汤制作手艺,很快在南沙路上开设海口最大的一家地胆头鸡汤店。每天下午4时开始,前来品尝地胆头鸡汤的顾客摩肩接踵,店里非常热闹。
地胆头鸡汤。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期望 摄
“当时一天的营业额接近2万元,而且这种情形持续了10多年。”回忆起当年的辉煌经历,许明祥非常得意,他依靠独特的地胆头鸡汤制作手艺,成功发家致富。地胆头鸡汤之所以能这么受欢迎,除了许明祥的手艺外,更重要的是地胆头鸡汤独特的美味和药膳功能。
地胆头鸡汤在海南的兴起,与沿海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清末时期,当时面对酷热的天气和湿气的侵扰,渔民发现了地胆头鸡汤的药用价值,创造性地将其融入日常饮食,制作成既解暑又祛湿的药膳汤品,一时间这一汤品便在海南东线沿海的渔民间传开。地胆头鸡汤制作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想要制作一份能够久久留住食客胃口的胆头鸡汤,却需要厨师精湛的技艺,比如食材选用、处理,火候的把控,都要恰到好处。
“我父亲是制作地胆头鸡汤的高手,这几年也把这门手艺传给我儿子。”许明祥称,儿子许学庆大学毕业后,在他和父亲的指导下,也开始学习烹制地胆头鸡汤技艺,好让他家独有的烹饪技艺能代代相传下去。
海南煎堆 在油花里绽放的团圆图腾
海南煎堆,对于省外人来说,是一种比较陌生的小吃,但在海南却是一种节庆食品。每逢春节、嫁娶、祈福的时候,海南煎堆就会出现在老百姓餐桌和祭祀台上。海口大街小巷里的老爸茶店内,同样有海南煎堆的身影。只是老爸茶店的煎堆个头比较小,被当地人称之为“麻圆”,而在节庆时候食用的煎堆则更大,特别是婚庆、海南传统军坡节期间,厨师烹饪的煎堆,都有足球大小。
煎堆。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期望 摄
1993年出生的陈益晨,是新海府和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点心部厨师,也是一个海南煎堆制作高手,把煎堆从一道乡间美食,做成了一道让游客们念念不忘的美食。“我最大功劳就是学习了传统煎堆制作技艺之后,将其制作过程量化了。”陈益晨称,煎堆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米粉制作、油炸等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准把握,才能将一团小糯米粉煎炸成一个直径超30厘米的金黄圆球。
“煎堆制作过程中,煎的过程最能考验一个厨师技术水平。”陈益晨称,因为煎堆最开始就是一团糯米粉,要想将其煎制成球形,就要求厨师在煎炸的过程中,紧盯其形状的变化。糯米球外部受热时,内部就会膨胀,并不断冲破表层。这时候,厨师就要依靠手中筷子和锅铲,将其翻动让里面流动状态的糯米粉迅速填堵破口。就这样不断翻转,直至其表层金黄,直径也达到30厘米以上才算成功完成烹饪过程。再配上特制的餐盘后,呈送到游客们眼前就是一道亮眼的美食。
海南煎堆又称“珍袋”,形状像圆球,寓意团圆、圆满;黄色代表金玉满堂,象征财富和富贵;芝麻则寓意健康长寿。因此,它被赋予富贵吉祥,人丁兴旺,发财致富,生活甜蜜的美好寓意。千百年来,历经时代变迁,海南煎堆衍生了多种风味品类,如:馅料就有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丝、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10余种,口感上更是有素、荤、甜、淡、咸等选择。
东坡生蚝 文豪笔尖流淌的琼州至味
生蚝,在沿海地区是最为稀松平常的食材,做法也有无数种。但是列入海口非遗名录中的东坡生蚝制作技艺,却满满都是文化味。东坡生蚝烹制技艺源自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时期。据宋代苏轼《献蚝帖》记载,苏东坡在海南期间,当地渔民送来生蚝,苏轼将其剖壳后与浆、酒同煮,创制出一道“食之甚美,未始有也”的美味佳肴。东坡生蚝以其独特的烹制方法和鲜美的口感,成为海南特色美食的代表之一。
东坡生蚝
“东坡生蚝的烹制技艺,是经乡村厨师从儋州传至海口美兰区。”作为东坡生蚝烹饪大师韩钦畴,今年已经50多岁了,从20多岁入行当厨师开始,就学会这道美味烹饪技术。东坡生蚝烹制技术传至美兰演丰镇后,很快就和当地红树林里优质生蚝资源结合在一起,成为保留至今的一道具有海南特色及特殊制作技艺的传统美食。
“东坡生蚝其实包含多种烹制手法,其中有一种最为独特就是用高度白酒将其浸泡后再进行蒸或炭烤。”韩钦畴称,这种烹饪方式制作出来的也被称为东坡酒醉生蚝。一般采用个头大的生蚝,用软刷将外壳刷洗干净,放于簸箕中晾干,后置放于干净的陶罐或玻璃罐中,倒入本地高浓度白酒,密封静置一夜后,取出撬开一边蚝壳,将秘制蒜蓉酱均匀地铺于蚝肉上,放入蒸盘中,大火蒸数分钟,或者整个放在炭火上直接烤。
不管是哪种制作方式,东坡生蚝制作的核心在于原材料的精选和独特的烹饪工艺。生蚝均选自美兰区演丰曲口地区的无污染无公害原生态海域,个大味美、鲜甜可口;辅料则选用本地土酿高度白酒,配以食盐、蒜蓉、葱花等秘制调料。东坡生蚝的蒸煮、炭烤制作技艺看似简单,但讲究火候,晚之一秒则嫌老,早之一秒则嫌嫩,全凭厨师的经验判断。
东坡生蚝烹制技艺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美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东坡生蚝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海南本土老厨师的代代相传,使得这一技艺得以保留并不断发扬光大。如今,东坡生蚝烹制技艺已成为海口地区传统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厨师到传统餐饮企业的厨师,构成了这一技艺的主要传承群体。
海南椰子鸡 椰林深处的千年风味
受气候的影响,海口饮食均以清淡为主。除了上述三道美食烹制技术均讲究鲜美之外,椰子鸡同样讲究鲜美。早期的椰子鸡烹制技艺是选用老椰子,刨出椰丝、挤出椰奶、椰油、与鸡肉一起熬煮,椰香浓郁,鸡肉鲜香,口感醇厚。后来,椰子鸡的烹制逐渐变成了用椰子水与文昌鸡一同烹制的方式。
除了选材方面讲究外,海南椰子鸡烹饪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将椰子水倒入锅中煮沸,再下入文昌鸡,椰子水再次沸腾之后即可食用。海南菜因海产、水果等物产丰富,讲究鲜活,口味咸鲜,原汁原味。椰子鸡作为海南菜的代表之一,完美体现了海南菜肴的特色。
看似简单的椰子鸡,但其起源有着诸多的传说。第一个传说与宋末元初时期有关,宋卫王赵昺在海南避难,为了安全起见更名文昌,过着耕作和狩猎的生活。在一次狩猎中他救了一只海燕,海燕后来化身为少女,为文昌制作了美味的菜肴,其中有一道当地的白斩鸡,即文昌鸡,这道菜后来成为海南的传统美食,后来,海燕以椰子炖土家鸡食用,活到了快一百岁才逝世,芳容仿佛一名18岁的少女。
第二个传说与纺织家黄道婆有关。据传南宋末年,黄道婆辗转迁徙来到海南崖州地区学习棉纺织技术,一日在烹饪文昌鸡的时候无意将椰子水倒入锅内,出锅后汤汁鲜香、鸡肉滑嫩,食用神清气爽。从而创造了椰子鸡这道菜。用椰子果肉做汤锅底料,炖文昌鸡的椰子鸡烹制工艺,经历400年的演化,现今在海南、广东大为流行。
原标题:海口一批美食技艺入选非遗名录 古早味遇见非遗榜
记者:张期望 实习生:陈卓瑶
(编辑: 林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