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碧波之下,沉睡千年的文明密码正被一群执着的身影唤醒。2024年10月,“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幕,408件(套)深海文物首次惊艳亮相,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水下考古的壮阔篇章。

而这场文化盛宴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深耕考古事业的领军人——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建忠。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到海南自贸港,这位考古专家以一场“双向奔赴”,为海南考古事业注入澎湃动力。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建忠(左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供图

“我与海南的双向奔赴”:从深海探索到扎根琼岛

“我与海南的缘分,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谈及与海南的结缘,宋建忠感慨万千。2013年,他被调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此与南海结下不解之缘。

彼时,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方兴未艾,而海南作为海洋大省,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蕴藏着无数历史密码。从西沙北礁到南海西北陆坡,宋建忠的足迹遍布这片“蓝色国土”。

2018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宋建忠成为首批推动深海考古的探路者。2022年10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震惊考古界,他带领团队连续三年开展深海考古调查,累计完成63个潜次作业,在1500米深海中揭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2024年7月,刚退休的宋建忠迎来人生转折点——海南省委、省政府筹建省级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力荐这位“深海考古先锋”担当重任,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同时也积极伸出橄榄枝。

“海南需要专业力量,国家需要深海考古突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宋建忠毅然南下,以执行院长身份开启新征程。

要“输血”更要“造血” 从10人到91人的跨越式发展

“海南考古过去是‘小马拉大车’。”宋建忠直言。2023年以前,海南的考古力量分散在海南省博物馆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两家单位各自仅有10人左右的团队,既要承担陆地田野考古,又要兼顾水下文物保护,人才捉襟见肘。

2023年9月27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揭牌,91个专项编制落地,标志着海南考古进入专业化、体系化发展新阶段。

体制创新带来人才集聚效应。研究院成立半年内,原属两家博物馆的多位考古骨干划转,同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21名专业人才,2025年还将继续扩大招聘规模。

“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宋建忠介绍,研究院已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立战略合作,未来将通过联合培养、课题攻关等方式打造本土人才梯队。

“考古+旅游”的海南范式:让文化遗产赋能自贸港建设

2024年国庆黄金周,“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南海出水的珐华梅瓶、青花执壶、玉壶春瓶、红绿彩碗成为新晋“网红”。在宋建忠看来,这恰是海南“考古+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考古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要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自贸港的文化名片。”

宋建忠细数到,这份底气源自海南独特的文博资源禀赋:

——深海考古的“国家主场”。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深海考古资源的省份,南海西北陆坡沉船考古将持续推进,更多“时间胶囊”等待开启。

——史前文明的“溯源密码”。三亚落笔洞、昌化江流域洞穴遗址的考古研究,将解答“海南人从哪里来”的终极命题。

——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海口珠崖岭城址出土的唐代砖瓦、砚台等文物,实证了海南与中原文化的千年交融。

——传统村落的“活态基因”。火山岩古村落、澄迈古道等文物遗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灵魂。

从黄土高原到碧海蓝天,从国家队员到地方领军,宋建忠的职业生涯折射出中国考古事业的代际传承。如今,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历史节点,他带领年轻团队继续破浪前行:“我们要用考古语言讲好海南故事,让文化遗产成为自贸港的‘精神灯塔’。”

原标题:宋建忠的海南考古情缘:深海寻遗 文脉传承

记者:刘晓惠 

(编辑: 孙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