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展出的黎锦被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黎族妇女用腰织机织黎锦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海南黎族没有文字,黎族妇女创作的图案承担了记录的工作。这些图案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完成,用在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其代表的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承载着海南黎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凝结着民族智慧,传递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是黎锦15年来从濒临失传到欣欣向荣的体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省政府部门和9个市县的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对全省黎锦技艺保护工作统一领导,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
海南坚持活态传承,黎锦传承人从当初不足千人到现在超过2万人。围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传统工艺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成为五指山等市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通过“传帮带”,带动周边市县的织娘一起承接大量订单,在助力技艺传承的同时为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为保证黎锦纺织原材料的供应,海南省在东方市等地建立了148亩原材料生产基地,采用“政府投资、企业承包”的形式,种植海岛棉、苎麻、假蓝靛、黄姜、山蓝、落葵、苏木等黎锦原材料作物,并严格按照传统种植方法进行培育,确保作物的品质和特色。此外,海南各地传承人、合作社还分散种植了多种黎锦原材料,据统计,全省黎锦原材料种植面积累计近400亩,为黎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坚持传统技艺与当代时尚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发展黎锦产业。引入社会资源参与保护传承,以产业化、标准化传承模式激活技艺自身“造血”功能,扩大黎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黎锦融入群众生活,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
如今,海南36家黎锦企业、工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成立了黎锦产业联盟,可以免费使用由政府购买服务搭建的设计服务平台上的设计作品,进一步增强了黎锦文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目前,海南省黎锦产业欣欣向荣,行业的头部企业一年营收额达千万元,产品畅销海内外。
目前,海南1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实践课,6个市县建成了5个面积达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积极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方式,整合多方力量,推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这一系列保护成效,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提供了坚实基础。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履约要求,进一步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加大国际国内传播力度,让黎锦成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亮丽文化名片。
原标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名录”
记者:陈关超
(编辑: 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