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和揭示史前人类的生活痕迹和文化遗存,我省日前启动了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调查。经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海南已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物点近300处,这些主要分布于昌化江流域和环海南岛沿海地区的遗址和遗物点,为我们了解史前海南先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提供了依据。

神韵寄于山,奇绝藏于洞。海南岛独特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和水文条件,孕育了极为珍贵的洞穴资源,钱铁洞、落笔洞、皇帝洞……当你在洞内驻足欣赏时,是否曾想象,你的脚步可能与上万年前史前人类的足迹重叠?在这些古老的洞穴中,每一步都可能踏出历史的回响。

日前,海南启动了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调查,考古学者在昌化江流域的洞穴里,采集到了人类活动的遗物,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等。这些珍贵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开海南岛远古居民的生活画卷。

洞穴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穿过洞穴的时间隧道,我们将打开怎样的史前文化“盲盒”?海南岛史前文化序列的缺环如何填补?

切磋琢磨  海南岛最早的史前文化分布于昌化江流域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石头,是破译远古历史的密码。”8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筹建办公室里采访,工作人员指着整齐摆放在地面上的石制品说。

石核、石锤、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初见这些石制品,若非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很容易将它们误认为普通石头。仔细观察,便能发现石制品上留有人工痕迹,比如刮削器、砍砸器的边缘有较为锋利的刃口,石核破裂面上有较为明显的打击点。

东方荣村遗址出土的骨针(左)、骨镞(右)。

古人云:“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其中“琢磨”一词,正是古代先民加工玉石器的术语。透过这些石器,仿佛能窥见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洞穴中“琢磨”的场景,他们可能用石片切割树皮或兽皮,制作遮体的衣物;可能用砍砸器、刮削器分离猎物骨肉,为亲友奉上一顿大餐……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何国俊介绍,这些石器中,既有不久前从昌江黎族自治县的洞穴采集回来的,也有十多年前在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它们均来自昌化江流域的洞穴。

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绕不开昌化江流域。昌化江流域,特别是干流两岸,台地发育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宜人群生存繁衍。迄今为止,海南岛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绝大多数分布于昌化江流域。

在昌江王下乡的东南隅,钱铁河蜿蜒流淌,滋养着岸边的钱铁村。该村西侧,钱铁山耸立,从山脚望去,半山腰上两处宽敞的洞口引人注目,这里便是蕴藏着约2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迹的钱铁洞。

2012年,考古队对钱铁洞遗址进行试掘,在下洞发现了160余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等,在上洞采集了石片、烧骨和动物化石碎骨,初步确定该遗址的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

在昌化江流域,燕窝岭、石头崖、酸荔枝园、叉河砖厂等地也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可见,海南岛最早的史前文化分布于昌化江流域沿岸洞穴和台地上。”何国俊说,这些目前海南岛最早的史前内陆文化特征应是从我国大陆地区传入,极可能是通过现已消失的琼州海峡大陆桥传入,但传入的具体时间尚无法确认。

2万年前史前人类的行为方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石器、化石上留下了他们的相关信息,可以透物见人,加以分析解读。

何国俊说,旧石器时代的海南先民,居住在昌化江流域的洞穴中,以采集、渔猎为生,他们的生活水平较低、生存能力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学会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比如,使用石核、石锤,说明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石材加工技术,而刮削器、砍砸器则可能用于处理食物或制作其他物品。制作和使用这些工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萌芽,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初步尝试。

一陆一海  史前海洋文化肇始于三亚落笔洞遗址

石器虽无言,却承载着远古岁月的故事。这些沉默的见证者,为现代人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回访先祖。

在昌化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之后,海南岛目前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是三亚落笔洞文化。1992年和1993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三亚落笔洞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打制石器、少量磨制穿孔石器和骨、角、牙、蚌器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约1万年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相关遗存表明,当时居住在落笔洞的海南先民已掌握较为成熟的石器打制和用火技术,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

值得注意的是,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砾石打制石器,与昌化江下游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别是钱铁洞遗址石器文化特征,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华南旧石器时代砾石打制石器传统。

这能说明什么?何国俊说:“这代表海南岛史前海洋文化的源头很可能是海南岛史前内陆文化,昌化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传至南部沿海的落笔洞,史前海洋文化自此发轫。”

海南史前文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脉络——一条是昌化江流域的内陆文化,另一条是肇始于落笔洞遗址的环海南岛海洋文化。一内陆、一沿海,组成了整个海南史前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海南岛史前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步发展,在石器、陶器等文化内涵方面相似。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持续合作考古,已初步建立起英墩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重要的关键证据。但昌化江流域史前内陆文化的考古和研究仍以调查为主,亟待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

三亚英墩遗址的贝丘。

相较于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更多制作更精细的石器和陶器,足以拼凑出史前海南先民更具象的生活细节。

如果你是一个4000多年前居住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南湾半岛(石贡遗址)的小男孩,你的一天可能是这样过的——

清晨,阳光照进家中,你迷迷糊糊睁开双眼,去找爸爸妈妈。走至屋外,你看见妈妈正在“品”字形三星灶旁,用陶器煮着海鲜汤。闻到香味,你的肚子开始咕咕叫,妈妈给你递来用陶碗装着的汤,你喝了起来。

这时,远方传来响声,你好奇地跑过去看,原来是你的爸爸挥舞着手中的石斧在砍树,他要用木头制作独木舟。“爸爸,我想去海边捕鱼,你带我去吧!”爸爸答应了你的请求,你们便推着独木舟来到海边。乘舟下海后,爸爸拿起木制的鱼叉开始捕鱼,不一会儿,你们就满载而归。

到了下午,你和小伙伴在海滩上玩耍,捡贝壳,捉螃蟹。傍晚时分,氏族部落里的大人们带着渔猎、采集的收获回到住处,大家围着篝火唱唱跳跳,庆贺白天的丰收,你穿梭在人群中,兴高采烈。月上枝头,你望着满天繁星心里想:“今天又是快乐的一天!”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隔几千年,当年的人、事、物早已远去,但透过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陶器、骨器、贝壳等遗物,我们仿佛仍能与史前海南先民“对话”。

再次出发  期待填补海南岛史前文化序列缺环

尽管这些年考古学者一直在海南各地开展史前文化的考古和研究,也发现了不少新遗址、新遗物,但从宏观角度看,海南岛史前文化序列还存在缺环。比如从距今约2万年的昌化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到距今约1万年处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落笔洞文化,存在1万年的缺环;从落笔洞文化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6000年的英墩文化遗存,存在4000年的缺环……

这些缺环不仅仅是时间概念上的空白,其背后也对应着文化发展的不连贯、不衔接,意味着目前海南还无法建立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不久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启动实施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考古项目,初步规划整个项目实施时间为3年,将持续到2026年。

“这一次,我们针对昌化江流域及周边的史前洞穴,将做一个科学系统的调查,下一步还要进行科学发掘,探究史前人类在这些洞穴里的生存模式,希望能进一步解答海南古人类来源的问题。”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寿佳琦说。

目前,昌江史前洞穴遗址调查还处在前期调查阶段,已采集到了一些人类活动的遗物,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赭石等,还需采用科学手段,对这些遗物进行研究,判断其年代、材质、用途等。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在寻找有价值、可深入挖掘的考古点,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考古发掘执照。“期待这一次,我们能找到海南史前文化序列新的时间点,或是填补缺环,或是把史前文化的最早时间点向前推进。”寿佳琦说。

也有人感到好奇,为什么海南史前人类没有选择在平原、在海边定居,而是在内陆、在洞穴里居住?

寿佳琦认为,古人有他们的迁徙路径和生活习惯,史前人类遗址大多位于石灰岩地貌分布区。古人来到海南后,可能也想找一个和原来生活环境相似的地方居住,于是选择了同是石灰岩地貌的昌化江流域。再加上昌化江流域植被茂盛、水源丰富,还有很多可以作为“房子”的天然洞穴,他们觉得生活在这里更便捷。

“早期人类在洞穴安身也是古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何国俊解释说,早期人类选择山洞作为居所,绝非随意之举。理想的山洞应具备一定的大小和深度,以符合群体的居住需求;洞口要向阳,有利于保持温暖、干燥和明亮;洞口要开阔,既方便出入,又不易受洪水侵袭;此外,洞穴附近还应有水源。这些考量体现了古人类的生存智慧。

每一段历史都有活水源头,每一种文明都有发展进程。继续探索研究海南史前文化序列,不仅是考古学者的职责,也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当考古工作者通过那些重见天日的遗迹、遗物,一步步复原那个逐渐变得清晰的时空框架,遥远而又亲切的人类童年岁月,便开始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具体而生动。

琢石为器

手镐 昌江钱铁洞遗址

遗址出土的石核、石锤、刮削器、手镐等,表现出明显的华南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特征,手镐在海南属首次发现。

以火炙食

烧石 三亚落笔洞遗址

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了用火遗迹——烧火堆,其夹杂灰烬、炭屑和烧制过的脊椎动物骨骼、贝壳、烧石等。

磨制刀斧

石刀 陵水石贡遗址

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较多,打制石器较少,磨制石器多为通体加工,有的较为精致,类型主要有斧、锛、凿、刀等。

纺织萌芽

纺轮 陵水桥山遗址

石贡遗址、桥山遗址均发现了纺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海南出现了纺织业萌芽。

结串为饰

鱼骨串饰 三亚英墩遗址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海南先民的审美意识逐渐增强,一些陶器上有了简单的纹饰,还出现了饰品。

海南岛史前文化发展脉络

旧石器时代

代表性遗址:钱铁洞遗址、燕窝岭遗址(距今约2万年)

旧、新石器时代之交

代表性遗址:落笔洞遗址(距今约1万年)

新石器时代

代表性遗址

早期

英墩文化遗存

(距今6000~5500年)

中期

莲子湾文化遗存

(距今约5000年)

晚期

桥山文化遗存

(距今3500~3000年)

原标题:史前岛民生活画卷

记者:刘晓惠 实习生:劳兰婷


(编辑: 林子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