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悠扬的黎族民歌,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首创于2006年的海南民族舞剧《黄道婆》,十余年来通过舞台艺术向人们讲述了宋末元初棉纺织家黄道婆在海南岛的生活;古老的黎锦技艺,时尚的黎锦服饰……两年前开启的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将古老的黎族织锦通过时尚的方式带进人们的生活,通过多样的活动打造“黄道婆”和“黎锦”两大海南文化IP。

  据悉,即将于3月12日开幕的2022年(第二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将延续2020年(首届)文化周的“传承 创新 共创锦绣世界”主题,通过“展、秀、会”等形式汇聚国家级非遗精品,以更好地展现锦绣文化魅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锦绣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2020年(首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现场

  纺织“活化石”,从舞台到生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南黎族就懂得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西汉时期黎族人民纺织的精美“广幅布”被中央王朝定为“岁贡”珍品,三国时期黎族人已会用吉贝制作“无色斑布”。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有着“衣被天下”美誉的黄道婆,正是宋末元初在崖县水南村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艺后,返回故乡松江改进当地棉纺工具创造了脚踏式纺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随后,松江地区渐渐成为中国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不衰。讲述这段动人故事的民族舞剧《黄道婆》自2006年首演以来,多次在海口、北京等地演出,通过舞台艺术让更多观众了解黄道婆,了解海南黎族织锦。

  下周即将开幕的2022年(第二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将继续致力于打造“黄道婆”“黎锦”两大海南文化IP。期间将举办“衣被天下——2022年(第二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开、闭幕式”“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海南自贸港非遗推介会”“海南自贸港非遗发展论坛”“千人织锦”等系列活动,通过时尚演艺、发展论坛、精品展览等形式,结合海口新地标建筑,展现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文化魅力。其中,开幕式将于3月12日晚在海口网红打卡点云洞图书馆举办,闭幕式将于3月15日晚在海口会展工场举行,依托时尚动感的建筑外形,赋予色彩斑斓的灯光、时尚潮流的服装秀,将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黎族织锦艺人展示龙被织绣场景。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非遗传承:古老技术焕发新生

  据了解,海南各个区域黎锦不尽相同,东方、昌江一带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白沙一带的双面绣和简裙、花带、崖州被等黎锦服饰异彩纷呈,享有“黎锦光辉艳若云”之美誉。列入世界非遗保护十余年间,我省通过各种方式对黎锦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据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旅部的支持指导下,十余年间海南省政府投入的保护经费超过1亿元,主要用于建设5个黎锦技艺专题传习场馆,45个黎锦传习所,并在62所中小学校开展了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超过2万名学生参与学习。目前海南全省各市县有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316人,其中省级30人,国家级3人,他们都是守护黎锦文化的一线践行者。

  为更好地弘扬黎锦文化,海南黎锦还先后亮相上海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斐济时装周,演绎了一场民族风情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的时装大秀,生动诠释了黎锦技艺在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表达诉求。黎锦也多次走出国门,到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展演,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向世界展示黎锦技艺。如何让黎锦技艺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专家建议,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服饰制作进行创造性发展和转化,开发文创产品,使传统技艺焕发生机,引领时尚,走向国际。

  “既要以政府为主,又要发挥好民间力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好非遗的传播。主动拥抱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力量传播,是非遗、传统文化向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据悉,作为海口十大公共设施文化建设项目,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已经立项并动工,未来会在非遗展示中心专门设置一个黎锦馆。“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鲜活的、贴近生活的黎锦展示馆,让它成为一个文创产品的孵化中心。”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编辑: 肖映雪)

相关文档